Science研究指Omega-6亞麻油酸或促進三陰性乳癌生長 醫師營養師:控制總量、拉高Omega-3、避免過度油炸

 

【記者張偉成/綜合報導】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日在《Science》(2025年3月14日)發表研究指出,常見於大豆油、葵花油等種子油的Omega-6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 LA),可與脂肪酸結合蛋白FABP5結合並活化mTORC1訊號,在細胞實驗與小鼠模型中促進三陰性乳癌(TNBC)腫瘤生長。研究亦在新診斷的TNBC患者血液與腫瘤檢體中觀察到較高的FABP5與LA水準,顯示可能存在直接關聯。這些結果形成從機轉、動物到人體檢體的完整證據鏈,但仍非臨床治療指引。

研究團隊進一步指出,餵食高LA飲食的小鼠,其腫瘤生長與mTORC1活化更為明顯,顯示飲食中的LA可近性可能直接影響TNBC細胞的生長途徑。專家強調,這些數據主要聚焦於TNBC亞型,仍需臨床試驗驗證,才能確定調整LA攝取是否能改善患者預後。

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現代人外食比例高,油炸與加工食品普遍使用大豆油、葵花油等種子油,容易導致Omega-6攝取過量。營養師呂美寶則建議,家庭烹調時可減少高LA油脂,並提高魚類與其他Omega-3來源,以拉近Omega-6與Omega-3之間的比例。她提醒,這屬於風險控管建議,並非醫囑或治療替代方案。

健康保健諮詢師林芝宇也提醒,脂肪酸各自具有生理功能,與其完全避免,不如先透過脂肪酸檢測,了解Omega-6與Omega-3比例、Omega-3指數(EPA+DHA)、細胞膜流動性及AA/EPA比值,再依據數據調整飲食或補充策略,並於8至12週後複測,以避免因過度限制導致營養不良。

專家建議,民眾在日常飲食中可從幾方面著手。首先,減少油炸與超加工食品,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比單純更換食用油更為關鍵。其次,每週攝取二至三次魚類,素食者則可考慮藻油、堅果與種子類食物,以增加Omega-3的來源。在家中烹調方面,宜以特級橄欖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並避免反覆高溫油炸。對於癌症患者族群而言,治療期間若要進行重大飲食調整,務必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確保熱量與蛋白質充足。

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指出,目前尚無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種子油會增加一般人癌症風險,對整體癌症而言,飲食型態與體重管理仍是最核心的因素。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多項研究則支持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有助降低心臟病與中風風險。

專家普遍強調,這項研究提供了乳癌發展的新線索,但一般大眾無須恐慌。飲食原則仍應以均衡、不過量為重點,透過減少過度油炸與加工食品,並維持Omega-6與Omega-3之間的合理比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