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危機就是治理危機 盧秀燕「安全牌」下的六年怠惰

【記者張俊明/台中報導】台中大里掩埋場近日被揭出堆積量高達數十萬噸,掀起民怨與議會質詢熱潮,但市府回應以「沒有垃圾滿地」、「有人在炒作」為主調,顯示出盧秀燕面對市政危機習慣以閃躲、淡化應對的「打安全牌」慣性。媒體與市議會已將數據、現場影像與市民陳情併列,指出這並非偶發,而是多年累積的治理缺口。

垃圾處理是地方政府最基本的職能,當垃圾焚化與掩埋體系出現斷層,影響的是每個市民的呼吸與生活品質。資料顯示,大里掩埋場的暫置量被指已逾30萬至38萬噸,市議會因此召開臨時會要求市府說明清理時程與經費來源,但市府多以調度與外運作為短期因應,缺乏具體的中長期規劃與可驗證的進度表,導致問題持續惡化。

台中焚化廠改建與能量提升的工程長期延宕的文山焚化廠改建案被指出已延遲多年,關鍵設施未能按期到位,讓處理能量在需求上升之際愈發吃緊,而這一連串的結構性失序,並非單一任期的市長可以完全推卸,也不能成為現任市長以歷史包袱託辭而「不作為」的藉口,若盧秀燕選擇以迴避與語言攻勢安撫輿論,實際的風險只會由市民與下一任政府承擔。

市長盧秀燕在回應媒體中,多次強調「有人想製造恐慌」,並以「市民還是可以倒垃圾」作為治理沒失控的證據,然而,政府治理的標準不該是「沒到最壞狀態」,而應是「有前瞻、有計畫、有負責任的時程」,市府若只以最低門檻自我安慰,等同把解方延後,將短期調度視為常態操作,盧秀燕慣打的「打安全牌」雖避免冒險,卻也因此放棄應有的市政改革與投資。

歷任市長對於垃圾處理的鬆散態度,已逐步累積成今天的危機。過去若干任期中,焚化爐更新、掩埋場管理、資源回收市場建設等多項必要投入被一再延緩;當危機來臨,行政只剩下臨時調度與宣傳話術,無法提供市民可見的改善,這已不是個別官員的疏失,而是整個制度性短視與政治帳期思維的結晶。民選市長的職責之一,就是在有限任期內承擔長期風險的抉擇;若只會「打安全牌」,最終受害的仍是選民。

另外,民意輿論也顯示,民眾對市政治理的期待並非空泛的口號,而是日常中可以感受到的改善,垃圾桶不再常溢、清運時間有預警、周邊不再瀰漫惡臭、焚化廠改建有實際進度,當「幸福城市」的承諾與居民手中提著垃圾袋的現實形成巨大反差,政治語言便失去了說服力,市長若仍以閃躲策略回應,民眾只會以更強烈的選票與監督回應。

政治責任不可迴避,六年任期不是為了避免麻煩,而是要面對麻煩並把它解決,盧秀燕能否在剩餘任期內真正交付具體而可驗證的解法,是市民評斷其施政能力的關鍵指標,若無具體作為,垃圾問題毫無疑問會成為下屆市長的爛攤子,也將成為她在政治履歷上的重大失分。垃圾不是單一議題,而是城市治理的檢驗工具,盧秀燕若想令市民信任,真心以市民為先,關乎民生的垃圾問題就是展現政治勇氣、交出成績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