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 vs 盧秀燕「雙女力」登場 誰才是藍軍王牌?

【記者張俊明/綜合報導】國民黨主席改選落幕,由鄭麗文勝出,在藍營內部掀起一股不小震撼。鄭麗文既是藍營中少見的強烈意識形態派,又長期以犀利辯才與霸氣風格聞名。與此同時,在地方深耕多年的藍營重要女性政治人物台中市長盧秀燕,也被視為藍營潛在的總統級人才。兩人如今形成罕見的「雙女力」並列局面,也讓外界關注,在爭奪藍營下一步領導正當性、乃至 2028 總統布局上,到底誰更能扮演藍軍的真正王牌?

鄭麗文的當選,被視為藍營的「路線重置」信號。她的政治語言從不模糊,主張明確、論述尖銳,擅長以高度對抗性的方式爭取藍營深層支持者。從立院質詢風格、媒體參與,到長期的「深藍論述」建構,鄭麗文在藍營深藍基本盤中具有相當穩固的號召力,如今掌握黨中央,她將主導政策論述方向、人事布局與 2026 地方大選提名規劃,也意味著國民黨未來幾年將在她的政治節奏下前進。

相較之下,盧秀燕屬於完全不同風格。她以地方治理見長,擅長形塑溫和庶民及善打安全牌的政治形象,2018 與 2022 她在台中市兩度拿下漂亮成績,使其被視為藍營在中台灣最強大的執政力量。過去幾年,盧秀燕多次被提及是 2028 可能的參選人選,而她操盤市政的方式,也被藍營部分人士視為「可複製的地方治理模式」。

然而近來一連串台中市政事件,包括大里垃圾山爭議、后里廚餘問題、非洲豬瘟防疫破口等,讓盧秀燕的市府團隊遭受「危機處理慢半拍」的批評,形象面臨明顯挑戰。市政受質疑的節骨眼上,黨主席易主,對盧秀燕的總體政治布局無疑是一股壓力,黨中央的領導權勢必影響藍營整體敘事,而鄭麗文的風格與盧秀燕的治理氣質落差甚大,兩人在思想與策略上的差異,也成為外界最關注的觀察點。

「路線不同」是兩人最重要的分歧。鄭麗文的定位較為鮮明,注重意識形態與國家敘事,盧秀燕則著重民生、市政與庶民路線,較少進入高度政治對抗的議題。這兩種角色若能相輔相成,對國民黨而言是戰力加乘;但若形成內部不一致則可能造成碎裂。另一個關鍵差異在於「權力位置」。鄭麗文是黨主席,掌握黨機器與提名大權,盧秀燕是六都首長,擁有地方施政成績與在地方派系中的影響力。兩人代表的是藍營的「中央核心」與「地方樞紐」兩條路線,是否合作、如何合作,將直接影響藍營後續的總統、立委與地方選舉結構。

在 2026 大選布局上,兩人勢必正面接觸。黨主席鄭麗文需整合地方、提名各地候選人,盧秀燕則需維持台中版圖,並鞏固地方影響力,若提名策略不一致,雙方支持者可能產生摩擦,但若協力合作,則有機會重新打造藍營跨區域的整合能力。至於最受矚目的 2028 總統選舉,兩人都被視為可能扮演關鍵角色,但身分截然不同。鄭麗文掌握黨中央,對「初選制度、提名機制、選戰策略」都具有直接影響力。盧秀燕則必須先通過市政考驗,尤其是在近期市政爭議升溫後,支持度的波動更受到放大檢驗,若盧秀燕無法迅速挽回市政聲望,總統大位的可行性勢必減弱。也因為這樣的差異,兩人反而呈現一種台灣政治新聞少見的「雙女力對照」,一人掌舵黨中央、一人握有地方執政版圖;一人強硬、一人溫和;一人擅長論述戰、一人擅打安全牌。這樣的對照,讓藍營在政治能量上出現多元性,但也潛藏協調成本。

外界普遍認為,若國民黨希望在 2028 再次爭取中央執政地位,「雙女力能否互補」將是藍營勝敗的關鍵,如果鄭麗文主導的黨中央路線過於尖銳,可能壓縮盧秀燕的中間票空間;反之,若盧秀燕的市政爭議難以消解,鄭麗文的中央論述也難以完全支撐大選布局,兩人能否「各司其職、互相補位」是藍營能否在下一階段翻轉政局的最大考題。

藍營如今同時擁有鄭麗文與盧秀燕「雙女力」,象徵著兩條不同政治風景線,究竟誰會是藍營未來的核心領導?抑或兩人會形成「雙引擎」共同牽動藍軍走向更大的選舉舞台?答案將在未來兩年政局的推進中逐漸浮現。無論如何,藍營的「雙女力時代」正式啟動,接下來,真正的關鍵,不僅是誰比較強,而是誰能在藍營重新爭取執政的路上,扮演不可或缺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