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泰/台中報導】北屯人口連年蟬聯全台中增幅第一,但伴隨人口快速湧入的,卻是醫療、交通與教育量能的明顯緊繃。人口紅利尚未轉化為生活品質,地方民眾反映「住進北屯的人越來越多,但資源卻沒有跟著長。」北屯是否正成為台中發展的「甜蜜負擔」,已逐漸成為市民高度關注的焦點。
據台中市民政局統計,北屯區已突破 30 萬人,近五年增幅皆位居台中第一,也是全台人口成長最快的行政區之一。台74線開通、捷運綠線完工、機捷延伸線規劃、北屯機廠新興重劃區大量完工,推動大量建案湧現。根據不動產實價登錄資料,北屯近五年建案成交量、推案量均居全市之冠,人潮與住戶數亦成長迅速。然而人口成長速度過快,導致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追不上」。
北屯首先面臨壓力的是教育量能,不少家長反映近年北屯幼兒園、國小皆出現「搶學區」與「班班額滿」的情況。以北屯最受家長青睞的十四期重劃區周邊學校為例,根據台中市教育局公布資料,東山、松竹、文心、四張犁一帶的國小班級數逐年攀升,多校每學年新生報到數皆逼近甚至超過原核定班級容量,部分學校不得不加開「臨時教室」或租借活動中心作為暫置空間,家長抱怨「買得起北屯房卻上不了北屯學校」的現象屢見不鮮。
醫療資源不足也是北屯居民另一個重大隱憂,雖然北屯人口規模已接近一個中型城市,但區內大型醫療院所仍以診所與中小型醫院為主。根據衛福部公布的醫療資源分布圖,北屯鄰近雖有部立醫院與部分私立醫療院所,但相較南屯、西屯、北區的大型醫學中心,整體設備與急重症量能仍明顯不足。居民若遇重大疾病或急診,多數仍必須北上至中國醫、榮總、中山附醫等地,耗費時間,亦造成其他區醫院急診壅塞。
交通壅塞則是北屯居民每天最直接感受的痛點。捷運綠線雖通車,但主要服務的是松竹、舊社與文心路沿線,十四期與東山路一帶仍高度仰賴私人交通工具。根據交通局資料,北屯主要幹道如軍功路、松竹路、東山路、太原路在尖峰時段車流量較五年前大增逾兩成,松竹路經常出現「綠燈不動、動了也走不遠」的排隊現象。社群平台上常見居民抱怨「從東山到市區只要 7 公里,卻要塞 40 分鐘」。加上十四期與機廠周邊建案大量交屋,以車代步的比例極高,使得區內停車、通勤、銜接道路全面吃緊。此外,捷運綠線延伸機捷、藍線規劃遲未定案,也讓北屯交通未能真正整合。若北屯未能在五年內補足交通建設,未來車流與污染將遠超過現況,恐「交通崩盤」。
北屯過去因建設到位而吸引大量人口,如今卻因人口暴增使原有生活條件承壓,形成典型的「強勢成長區反而陷入生活品質瓶頸」,北屯的問題並非單一,而是「學校不夠、醫療不足、道路不敷使用」的三重壓力同時出現,這使北屯從台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漸漸轉向「成長焦慮」的城市縮影。因此,市府應提出長期而具體的布局,而非以零碎補丁方式處理。包括新校舍興建、引進大型醫院、加速捷運延伸線等。北屯人口成長帶來房市與稅收之利,但若城市建設與公共服務跟不上,「北屯之光」恐怕會逐漸變成「北屯之累」,希望北屯的成長不只是數字,而是真正能轉化為日常生活的便利與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