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菸爭議中「有條件」上市 民間團體質疑對國民健康造成更大傷害

【記者蔡智銘/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日前有條件通過兩家加熱菸廠商的上市申請,並於9月12日初步核定其中一家廠商的8款菸草柱與3款載具,最快將於2025年10月11日合法開賣。此舉引發民間團體強烈反彈,質疑政府在《菸害防制法》修法後,審查程序與行政作為存在諸多爭議,恐對國民健康,特別是青少年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加上衛福部針對現行《菸害防制法》執行公布的「菸害防制新法七大重點」施行成效低落,被「台灣拒菸聯盟」評價有四項不及格,也讓加熱菸上市存在諸多質疑與爭議。

國健署於7月底宣布有條件通過兩家加熱菸業者共14項產品的上市申請,並在9月12日公告其中一家業者的部分品項(8款菸草柱、3款載具)已完成最後文件核定,並將於10月11日生效。這意味著廠商最快可在這天合法販售加熱菸。國健署強調,未來將與地方政府合作,加強稽查,並定期公布違規案件。

然而,此決定遭到家長、教師及拒菸聯盟等173個民間團體的嚴正抗議。聯盟質疑,國健署前署長吳昭軍在退休前夕做出這項重大決策,其「有條件通過」的條件為何,以及加熱菸的「可減害」說法是否為真,都應由政府詳加說明。

加熱菸是將菸草加熱而非燃燒,但世界衛生組織與國內專家皆指出,其仍會產生尼古丁、甲醛等有毒致癌物質,且同樣存在二手菸危害。這讓民間團體質疑,政府在未完全釐清健康風險的情況下就放行上市,是否罔顧國民健康。

此外,修法後的《菸害防制法》明定菸品不得使用經公告禁止的添加物,但國健署至今仍未公告禁止清單。民間團體痛批,政府放行包含薄荷、花香等加味菸上市,形同「先上車、後補票」,恐對青少年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董氏基金會與台灣拒菸聯盟聯合發出聲明,呼籲政府應立即以緊急命令暫緩上市許可,並依法公告全面禁止加味菸。

針對這些質疑,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回應,所有審查程序均依法辦理,並無違法,並表示「菸品禁止添加物」草案仍在研議中,未來一旦公告,所有菸品都將一體適用。

儘管加熱菸即將合法上市,但圍繞其行銷與流通的爭議不斷。民間團體指出,目前網路、社群平台和LINE群組仍充斥著違法行銷,形成地下黑市交易。同時,《菸害防制法》禁止加熱器實體陳列的規定,也被學者認為影響市場透明度,剝奪了消費者知的權益。

支持加熱菸合法化的民眾認為加熱菸能減少吸菸對健康的損害,透過加熱不燃燒的過程,減少焦油、明火及惡臭等傳統香菸的問題。相較於紙菸,加熱菸產生的氣霧氣味較淡,對周遭非吸菸者的影響也較小,減少二手菸的危害。此外,合法化能將其納管,從走私管道轉為合法市場,可能增加稅收並帶來經濟效益。

不過教育界人士指出,加熱菸還沒有開放上市,青少年的新型菸害問題就已亮起紅燈,街頭上常見青少年吸食電子煙、加味菸者,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政府還在這時候添加新興菸品的來源,可能變相鼓勵菸品使用,擴大整體菸害問題,政府這種決策實在令人不解。

另外,也有更多家長質疑,政府一方面宣傳加熱菸對健康有重大危害,一面又在沒有解釋開放合法上市理由的情況下,突然宣布讓特定加熱菸可以合法開賣,提更新式的菸品,吸引年輕族群嘗試,可能降低使用門檻,進而吸引青少年接觸和使用,增加他們染上尼古丁成癮的風險。身為家長無法接受。

隨著國內第一批加熱菸即將上市,這場圍繞健康、法規與利益的拉鋸戰也將持續延燒。政府如何有效監管、確保執法,並回應民間團體的擔憂,將是接下來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