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奪下全國第一!2025生物多樣性獎雙料入榜 水環境治理與生態教育成永續典範

【記者林慧君/雲林報導】
雲林縣在「2025第三屆TWBA台灣生物多樣性獎」表現亮眼,勇奪全國地方政府最多獎項,總成績榮登全國第一,展現縣府在生態治理與永續教育領域的深厚實力。獲獎項目包括由縣府水利處主導的「雲林溪上中下游整體水環境與景觀改善工程」榮獲非營利事業組金級獎,古坑鄉華南實驗國小亦因深耕生物多樣性教育獲得銅級肯定,雙軌並進,成為永續發展典範。

本屆獎項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旨在推動各界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呼應國際倡議如TNFD、SBTN與Nature Action 100。雲林縣的水環境與教育推動成果,不僅在治理策略上展現創新與共融,更積極促進生態復育與社區參與。

溪流重生 打造城市藍綠核心
雲林溪曾長期遭污染並被加蓋為停車場與污水渠道,生態遭嚴重破壞。縣府自2016年起推動大規模掀蓋與整治工程,採取「截流污水、復育生態」雙軌策略,歷時多年,成功改造長達2.8公里的河段。工程中導入多孔隙護岸、生態島、人工濕地等設計,不僅兼顧防洪與文化景觀,更大幅提升都市氣候韌性與生物棲地多樣性。

監測結果顯示,溪域植物種類自131種增至176種、鳥類由28種增至40種,魚類更從3種提升至8種,小白鷺、紅冠水雞、螢火蟲等物種再現溪畔,生態復育成果斐然。五年來共辦理超過300場公民參與活動,並與居民共同擬定《雲林溪市民宣言》,推動流域文化保存與水資源共治,體現「全民參與、永續共榮」的治理精神。

生態教育落地 深耕下一代
獲得銅級獎項的華南實驗國小則以「教育即生態行動」為核心,結合地方文化與自然環境推動教學創新。透過共生田農場、生態繪本創作、里山文化祭等活動,貫徹「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價值。校方更紀錄超過1,115種野生動植物,觀察資料達6,462筆,成功復育珍稀猛禽如林鵰與鳳頭蒼鷹。

校園同時轉型為戶外生態教室,結合學習與棲地保育,並與國際「里山倡議」(IPSI)接軌,拓展永續農業與文化傳承的跨國合作。

展望未來 雲林打造永續新典範
雲林縣政府強調,本次在全國生物多樣性獎項中獲得最高殊榮,是縣府長年於教育、生態與水環境領域努力的成果展現。未來將持續推動藍綠帶建設、歷史空間再生、社區治理與環境教育深化,強化公私協力,共同實現「人與自然共生、世代永續共榮」的雲林新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