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權力真空未解 盧秀燕打「安全牌」保留未來成為共主的可能

【記者張俊明/台中報導】台中市長盧秀燕在8月23日宣布不參選國民黨主席,政壇一時議論紛紛,外界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他錯失領導契機,有人則認為這是高明的戰略退守。從近期政界與媒體的討論來看,盧秀燕的決定不僅僅是單純的「避險」,更是一場有意識的政治佈局,盧秀燕選擇在黨內權力真空與派系角力的混沌局勢中保持距離,把自己塑造成「潛在共主」,同時為2028甚至更長遠的未來保留彈性。

據熟悉盧秀燕的中部資深媒體人表示,盧秀燕從政以來,始終秉持「打安全牌」的風格,絕不輕易涉入高風險的對抗,也會避免把自己綁死在單一戰線上。無論是在立法院還是市長任內,他的政治手法大多以務實及低調著稱,這樣的穩健作風,雖讓他少了驚艷突破,但卻也換來極低的失分率。這次婉拒角逐黨主席,也是延續了這套哲學,與其冒險進入國民黨內鬥的漩渦,不如守住地方優勢,觀察情勢演變。

另外,多位政壇人士指出,盧秀燕看得很清楚,黨主席是權力核心,但同時也是政治陷阱。國民黨在總統大選連敗,世代斷層嚴重,年輕族群支持度低迷。誰接下主席,誰就得扛起沉重責任。此時出馬,風險遠大於利益。盧秀燕此刻不出手,反而能避免背上「戰敗戰犯」的標籤,維持她在藍營內外的好感度。

另一方面,大台中政局的派系因素也不可忽視。盧秀燕能兩度拿下台中市長,靠的不只是個人形象,還有地方派系的微妙平衡,若他急於進軍中央,勢必引來地方勢力的戒心,甚至削弱原本的支持,而對地方派系來說,若繼續留守市政,就是穩定的盟友,一旦轉向中央,則可能變成競爭對手,盧秀燕不拖泥帶水的選擇先「顧台中」,既守住自己,也顧及派系利益,是最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日的評論中,也出現另一種聲音,盧秀燕的「退」,並非單純的迴避,而是一種更大的盤算,他正刻意保持一種「不急於出頭」的姿態,把自己放在一個「隨時可被推舉」且安全的位置,若國民黨內部持續陷於內耗,或者新的領導者無法服眾,便有可能以「第三種選擇」的角色重新登場,這種操作,讓他不必在黨內衝突中消耗,卻能在未來的時機點順利收割。

對於2028年總統大選的佈局來看,藍營目前缺乏具備全國性號召力的人選,雖然朱立倫仍在國民黨內佔位,但民調與民意基礎早已鬆動,同樣是國民黨新生代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在經歷大選失利後,聲勢下滑,至今尚未見有起色,另外呼聲較高的韓國瑜,在立法院院長位置上雖具影響力,但回歸大選舞台的可能性有限。因此,盧秀燕若能維持地方政績與中立形象,三年後或許會被視為黨內少數能整合派系、吸引中間選民的候補人選。在這個角度下,盧秀燕的不參選,既是「守」,也是「等」。她守住台中市政與地方盤根錯節的派系支持,也在觀察國民黨內部矛盾的發展變數。若藍營在未來數年內依舊無法找到共主,便有可能以「清新務實、不被權力鬥爭污染」的姿態被推上檯面,這種耐心的佈局,雖然缺乏短期亮點,卻可能在長期中成為最大贏家。依目前局勢而言,盧秀燕的決定,正顯示他對自身政治位置有著極為清楚的判斷,不求一時風光,而是選擇在穩中求進,把政治能量留在最關鍵的時間點再行釋放。對國民黨來說,少了一位即刻出手的領導人,卻多了一個未來可能的共主人選,對台灣政局而言,盧秀燕這一張「安全牌」,很可能在未來幾年成為最具變數的政治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