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俊明/綜合報導】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後,黨內的權力版圖與政治重心正悄然轉向,也讓長期被外界視為藍營中堅力量之一的台中市長盧秀燕,面臨一場結構性的重新定位。鄭麗文以「破框整合、重新出發」為主軸贏得選舉,意味著國民黨正從「定於一尊」的領導想像走向「黨內不只一人」的競合格局。這場變化,不僅影響國民黨未來的選戰布局,也為地方執政者的角色與黨內關係重新定義。
國民黨於10月18日完成黨主席改選,鄭麗文以最高票當選,並於11月初正式交接就任。據國民黨中央統計顯示,選舉期間短短二十天內,全國新增黨員2405人,其中1412人為新入黨,993人為回歸黨員,顯示基層動能有所回升。鄭麗文在當選感言中也強調「讓國民黨成為一個能重新被年輕人與中間選民理解的政黨」,主張將黨中央重心放在「輔助地方、整合戰力」,強化執政縣市的政策能見度。
對盧秀燕而言,這樣的轉變是一體兩面的挑戰。她雖未曾對外表示競逐黨內任何高位的意圖,但外界長期將其視為藍營少數能穩定掌握地方執政與中道選民支持的重量級政治人物,隨著鄭麗文當選,黨內話語權重新分配,盧在藍營內部的政治象徵性勢必受到重新檢視。特別是在鄭主導的新格局下,地方首長不再只是被動接受黨中央資源的「執行者」,而將成為黨內「戰略節點」。對盧來說,如何在黨內維持話語能量,同時持續鞏固地方施政成果,是她未來一年內的關鍵任務。
然而,在這個節點上,台中市府近期的施政表現也引起了社會討論。如10月下旬台中市傳出非洲豬瘟疑似病例,市府雖迅速處理撲殺195頭豬,但市長盧秀燕並未出席防疫記者會,而是前往宣傳「台中購物節」,此舉引起部分議員質疑危機應變排序。對民眾而言,這樣的事件讓原本相對穩定的盧市府團隊出現「反應慢半拍」的印象,若非爆發攸關全國民生消費與食品安全的議題,讓市府危機處理能力不足的弱點外露,外界或許還難以察覺,這個只剩一年任期的市府團隊,其內部協調與政策推動功能,已顯出鬆動的跡象。
若從政治觀察的角度來看,台中市的這場地方治理風波恰好與鄭麗文上任的時機重疊。鄭麗文以強調戰力與效率為號召,試圖重建黨中央的領導能量;而盧秀燕的團隊卻在防疫與消費議題上出現瑕疵,形成鮮明對比。某種程度上,鄭的當選象徵黨內結構的「再分配」,而盧的困境則提醒所有執政縣市:民意對執政的評價往往不會因黨中央更迭而暫停。鄭麗文的上任,彷彿敲醒了盧秀燕的警鐘,從「定於一尊」的穩定領導象徵,轉向一個「黨內不只一人」的競合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鄭麗文上任後首場公開談話中提到「2026地方勝利是國民黨再起的關鍵」,並強調要讓各執政縣市「有舞台、有資源、有戰力」。這句話雖表面是在強調協助地方,但也意味黨中央將重新主導節奏,對台中市府而言,黨中央的介入既是機會,也可能削弱地方的自主議題主導權,若中央集中輔選與資源配置,盧團隊須更積極展示市政績效,才能讓「地方成績」被轉化為黨的整體戰力。
另一方面,鄭麗文在路線上的明確表態,也可能間接影響盧秀燕的政策表現。鄭主張「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維護和平」,並希望以穩定兩岸為經濟發展創造空間。這樣的立場,與盧秀燕在市政中強調的「中道、務實、民生優先」形成某種張力。若未來黨中央把兩岸議題重新推上主軸,盧是否選擇回應、配合或保持距離,都將影響她在全國政治光譜中的定位,這不只是意識形態選擇,更牽動其作為地方領袖在黨內的議價能力。
外部輿論層面,根據《遠見雜誌》最新民調,盧秀燕在全國22縣市長中施政滿意度名列前段班,顯示她在地方治理上仍具穩固基礎。但若對照公布的政治人物好感度調查,藍營內部已有多位中生代政治人物(如侯友宜、蔣萬安)緊追其後,這意味著「盧秀燕效應」仍存在,但獨佔性正在下降。鄭麗文的崛起,加上黨內世代更新的呼聲,讓國民黨內部開始出現更多潛在領導選項。
歸根究柢,鄭麗文的當選並非對任何特定人物的挑戰,而是對國民黨整體結構的再平衡。鄭麗文以行動提醒黨內,沒有誰能永遠代表全部,只有能持續連結基層與民意的人,才能維持政治能量。對盧秀燕而言,這不只是一記警鐘,更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從地方施政者,轉為能帶動全黨議題、具備跨區域號召力的政治人物。盧秀燕若僅停留在「地方治理良好」的層次,而無法在民生、經濟與國政論述上延伸聲量,那麼在新一輪的黨內競爭格局中,她的角色恐將漸趨邊緣。
總體而言,鄭麗文的當選為國民黨帶來一股新的動能,也為盧秀燕的政治發展開啟一場現實的「覺醒」,從定於一尊到多元競合,從市政專注到全黨協作,這場轉變考驗的不只是個人聲望,更是政治轉型的敏銳度與適應力,對盧秀燕而言,能否在鄭麗文時代找到新的平衡點,來決定她在未來藍營版圖中的位置,或者要等到2026選戰前後,盧秀燕的政治位置,才會逐漸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