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泰/台中報導】台中市政府日前宣布更新市旗,強調以市府府旗為基礎,統一市府識別系統,並以湖心亭為主視覺元素,設計費用14萬元。然而新旗亮相後,卻因圖案與府旗高度雷同、僅多了「臺中/TAICHUNG」字樣,被質疑「花錢小改、毫無新意」,迅速引爆輿論批評,更讓市府再次背上「最醜市旗」的爭議標籤。
回顧過去,台中市旗使用逾八十年,黃底紅字、視覺突兀,曾被票選為全台「最醜市旗」,前市長林佳龍任內曾推動公開徵件,但因缺乏共識未能定案,盧秀燕市府上任後,以「統整旗制」為由推動更新,並委由府徽原設計者執行,希望藉此提升辨識度與國際能見度。然而,成果一揭曉,外界卻直呼「只是換了字體」,批評聲浪瞬間壓過官方說法。
台中市政府解釋,設計費用包含訪談、規範建立與應用設計,並導入市政大樓銘題字體,強調能提升視覺一致性,但社會觀感卻停留在「一面旗要14萬」,尤其對照網友自行製作的創意版本,設計落差感更突顯,多數民眾認為,若僅有小幅調整,市府應公開徵件、甚至舉辦設計比賽,不僅能提升參與度,也能降低公帑爭議。事實上,其他縣市在旗幟設計上處理方式各有巧妙。以高雄為例,市旗以市徽為核心設計,色彩與識別一致。台北市旗則是融入藍、綠、紅三色線條,強調國際都市意象。新北市旗的設計雖簡樸,但在應用上清楚傳達市徽精神。相比之下,台中新市旗雖想走向「一制化」,卻缺乏創意突破,也少了市民參與過程,自然難獲社會認同。
公共設計並非單純的美學,更是公共治理的一環,若能在設計前期就清楚揭露費用結構,包含設計、研究、授權與產出項目,並設立評選委員、公開審查機制,最後再提供完整的品牌手冊與跨媒體應用規範,那麼14萬元或許就不會成為箭靶。問題在於市府僅強調「專業授權」與「國際辨識」,卻未能展現具體成果,讓民眾無從感受到投入價值,只感覺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
有設計專家指出,湖心亭作為台中象徵本無不可,但標準字的比例、字距,以及中英文混排的視覺節奏,都仍有優化空間。再者,旗幟需經過風力、距離與夜間光源測試,以確保實際應用的可讀性,這些細節若能補上,才能真正達到「設計專業」的水準,而不只是只「修改文字」草草了事。而市旗的意義在民意場域裡,旗面設計不再是單純的設計美學,而是一種政治象徵與責任。旗幟象徵城市形象,動用公帑設計更需謹慎,當其他直轄市透過完整規劃逐步建立識別系統,台中卻因程序不足、公開度不高而引發質疑,反映出台中市政府在公共設計治理上的不足。
台中市旗的更新,本來是一個新契機,足以讓台中擺脫「最醜」標籤的包袱,並重新打造城市品牌。但市府若忽略透明程序、專業細節與民意參與,即使花再多錢,也難以換來市民的認同,當一面新市旗成為政治爭議的火種,這14萬元花費所帶來的傷害,恐怕遠比花出去的金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