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偉成/台中報導】台中梧棲養豬場確診非洲豬瘟後,全國立即進入最高戒備:豬隻禁運禁宰 15 天、暫停豬產品出口,並對案例場清消再清消,甚至動用化學兵支援;然而疫情以外的政治風向更快擴散,中央、地方互指程序瑕疵與延誤通報,輿論焦點從「怎麼防」轉為「誰該扛」。

中央版本強調「時間線有出入」。防檢署表示,初步疫調研判,案例場的首批死亡豬可能早於地方一開始對外說的 10 月 10 日,顯示異常死亡監測、通報機制恐有斷點;同時,案例場在完成清消後兩度採檢仍驗出病毒,為避免環境殘留,才啟動國防部化學兵強化處置。中央的論述重點是「地方端監測與紀錄不精準」與「清消不徹底」。地方版本則主打「一切依法、數據在這」。台中市府說明,按中央提高的警戒門檻(死亡率由 3% 加嚴至 2%)回溯檢視,該場 9 月的零星死亡數未達警戒值,並依化製系統逐日比對,10 月 3、4、5 日雖有死亡紀錄,但仍屬可解釋的常態波動;此外,市府表示已就「死豬化製三聯單可能遭塗改」等疑點送檢調調查,以釐清是否有人為因素混淆紀錄。地方的論述重點是「在既有規範內辦理」與「可疑文件交檢調說清楚」。

非洲豬瘟後中央地方互嗆政治,實務面的壓力正在累積。禁運禁宰讓豬農現金流瞬間緊縮、飼料與人力成本卻照樣燒;廚餘餵豬全面喊停,清運與去化體系同時卡關,地方清潔隊與業者臨時改線,仍難免外溢爭議。市府端出「三大支持方案」以穩住第一線,卻也難掩產業寒氣。對多數農民而言,追責歸屬終究比不上「能不能活下去」來得急迫。

非洲豬瘟暴露的是台灣動物防疫問題的「制度性縫隙」:第一,監測與通報的「觸發點」過度依賴單一百分比門檻。死亡率 2% 與 3% 的差距,對 300 頭的小型場是一兩頭豬的進出;只要紀錄稍有誤差、或化製單延後登打,就可能錯過黃金時窗。第二,環境清消的「驗證機制」偏向事後稽核,案例場兩度採檢仍陽性的事實,凸顯現場 SOP 與驗證工具之間的落差。第三,跨部會協作雖能在危機時刻補位(如化學兵),但「平時誰主責、戰時誰指揮」仍欠明確,導致資訊與權責在第一時間產生推諉空間。

其中的「文件爭議」是化製三聯單遭指疑似塗改,檢方已進駐環保局調資料、傳訊相關人,並對蒸煮廚餘的查核流程一併追查。這不是單一場的個案問題,而是全鏈路治理的「原始資料可信度」。若前端紀錄無法被信賴,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的風險演算都會失真,政策與封管半徑就難以精準投放,最終只好用「全面禁」的粗方法來兜底,成本自然高到嚇人。

而從政治現實看,中央「質疑地方慢半拍」有其攻防邏輯,地方「強調依法即時」也有其自保路線;但就產業穩盤而言,雙方眼下更需要的是「三件馬上可做的事」:其一,時間線共識化。把「症狀出現、死亡、送驗、採檢陽性、對外發布」的每一刻標點完整公開,用一致格式與開放資料呈現,避免二次詮釋。其二,證據鏈數位化。化製三聯單、場內死亡紀錄、清消紀錄與 GPS 清運軌跡全面上鏈或至少電子簽章留痕,降低人為竄改空間。其三,補助與紓困立即化。禁運禁宰的社會成本不該讓豬農單扛,現金補貼、利息展延、保險理賠啟動要有「T+N 天」的標準作業,不能邊查邊等。上述三點,一半屬行政流程優化,一半是科技治理導入,沒有哪一項需要修法才動得了。

非洲豬瘟全台暫時僅一案,卻付出全國性停擺的代價,代表我們的預警—應變鏈條仍然脆弱。當中央以國家層級風險控管為由採取「全域暫停」時,地方更該在「準確、即時、可稽核」上把球傳好;而當地方要求「尊重第一線專業」時,中央也應用明確的資料標準和即刻紓困,替現場把最後一道防線撐住。現階段,盡快公布基因定序、釐清病毒來源路徑、針對高風險場每日監測並透明化,是止血的必要步驟;真正的賽點,則在於把這次教訓化為制度,讓下一次不必再用全國停擺來換一場單點危機的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