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區 西單北大街環境改造展新顏

1 min read

「突突突」,北京地鐵西四站不遠處的路邊,機器轟鳴聲一陣陣響起。四名身著反光施工服的工人,正在給共享單車裝電子圍欄。
2024年一開年,不少從西單北大街經過的市民發現,這條大街展露新顏:原本侵佔步行空間的「巨無霸」電箱不見了蹤影,人行步道變得暢通無阻;雜亂林立的燈桿、線桿、指路牌被整合,重新露出天際線;街邊的建築物立面修舊如舊,展現老城古樸風貌。
近日,「西單—積水潭沿線街區環境整治提升項目」中,靈境胡同至西四路口長約1公里的路段經整治提升,已重新亮相。今年,整治提升將繼續向北推進至新街口北大街積水潭橋路口以南。

在此次更新中,對傳統文化要素進行了深入挖掘並加以恢復、活化利用,並對其周邊環境進行了整體提升。

「搶道」的線桿少了一半
在西四地區居住了70餘年的李女士說,「這半年,街面變化真大!漂亮了很多,便民了很多!」李女士回憶道,「過去這路,走著別提多費勁了。最窄的地方也就2米寬,人行便道上不光停著自行車,還戳著密密麻麻的電線桿,立著好些比人都高的大電箱。走路得七拐八繞,跟走迷宮似的。」

靈境胡同-平安大街段彙集了萬松老人塔、缸瓦市教堂等重要建築節點,項目方在施工中力圖恢復其「原汁原味」。

2023年夏天,約1公里長的「靈境胡同—西四路口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正式啟動,多桿合一、電箱「三化」、建築立面和第五立面整治提升、道路優化消隱等一系列工程同步進行。西城區城市管理委調研員張亮表示,為了整體提升城市景觀風貌、淨化空間環境、消除公共空間安全隱患,包括箱櫃、桿體、標牌、亭站、護欄等在內的諸多「城市傢俱」,通過治理不斷減量、不斷規範。
「別看這段路只有1公里長,道路兩側林立的各類線桿多達157根。」在西四十字路口,張亮指著地面幾處碗口大的圓形痕跡解釋說,這些地方,過去都立著線桿。「光是這一個十字路口,就曾經立著三四十根桿子,天上『飛』滿了粗細不一的線纜,有一根拽著一根的,有互相搭著的,有脫垂的,分別是電車的、路燈的、交通設施的、指示牌的……」
經過「多桿合一」改造,廢棄的線桿被一一拔除,不同功能的桿體被重新整合,157根普通線桿最終被縮減整合成82根多功能桿,減少48%。
在大院胡同口,一根多功能桿上,不光掛有高低不同的照明路燈,還掛著指路牌、電車線纜等多種設施。「我們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還為多功能桿的功能拓展提前預留了空間,未來可以加載例如5G等更多功能,從源頭避免了道路反覆開挖、線纜反覆鋪設等問題。」張亮表示。

新建成的「靈境翠園」城市公園,充分考慮周邊社區群眾需求,優先滿足為老、為幼服務,構建全齡友好開放型城市公園。

攔路電箱「隱身」還路於民
從西四一路向西單行進的過程中,曾屢被附近市民「吐槽」的攔路電箱已不見了蹤影。巨大的攔路電箱都藏到哪去了?走到靈境胡同地鐵出口背面,一組被地鐵出站口遮擋得嚴嚴實實的巨大電箱這才顯形。
「這組電箱將近1.7米寬、4.5米長,比人還高出一截,以前就擺在人行便道路邊。」張亮說,過去,1公里的路段上,光是大型的電力電箱就有35台。在整治提升過程中,攔路電箱有的藏入綠地,有的挪入胡同,有的隱入房前屋後。經過小型化、隱形化、景觀化處理,35台電箱縮減至16台,減少54%。

此次環境整治通過「多桿合一」等市政設施改造及更新,構建整潔有序的街道空間秩序。

將新增花卉綠化5600平方米
街邊老建築修舊如舊亮出古樸的風貌,公交站台候車廳位置重新調整規劃,阻車樁設置更加有序規範,共享單車停車位重新施劃……靈境胡同—西四路口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段已經全要素亮相。
西四路口東北角地質科普廣場新設置的銅製立體沙盤模型,模擬昔日四座牌樓矗立的街道場景,吸引行人駐足探尋歷史。新建成的靈境公園兒童樂園裡,滑梯、鞦韆等兒童遊樂設施讓居民們在家門口就有「遛娃」的地兒。
「現在出門買東西,走在路上,痛快多了,敞亮多了。」如今,李女士沒事就愛拖著小購物車出門逛逛。
在西單北大街,原來的機動車三車道調整為雙向四車道,右轉車道被單獨設立出來,車輛的通行變得順暢起來,不復之前的擁堵;在西四北大街,通過調整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隔帶,使得非機動車道寬度大於2.5米,同時增設了島式公交站台,處處透著有序。
交通順了,歷史風貌也更加清晰起來。負責該項目的總設計師柴培根表示,靈境胡同-平安大街段彙集了萬松老人塔、西四街樓、缸瓦市教堂等重要建築節點,「我們將上世紀60年代的街影照片和現狀進行了比對,以『考古式』研究的方式挖掘城市記憶,力圖恢復其『原汁原味』。」
今年,約1公里長的項目段範圍內,還將繼續新增地被花卉綠化面積約5600平方米,並將整治提升繼續向北推進至新街口北大街積水潭橋路口以南。
「撤除一批、規範一批、提升一批」,在全市街面整治中,昔日市民反映強烈的阻礙安全通行、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的「城市傢俱」,也在逐步得到治理,越來越多的道路更加整潔有序,周邊環境也越來越美。一條有林蔭可納涼、有歷史可發掘、有故事可尋覓,悠悠古韻與現代時尚融合的大街已展現在市民面前。(張楠 張驁/文 方非 劉平/攝)

市民熱衷到書店閱讀過節
除夕夜,縷縷書香暖人心
除夕夜,長安街上的大紅燈籠和中國結烘托出喜慶的節日氣氛,夜色正濃,北京圖書大廈迎來了紛至沓來的讀者。大家看春晚、吃餃子、參與遊戲、靜心閱讀,度過了一個難忘的除夕夜。
北京圖書大廈精心策劃推出「龍啟吉祥·尋龍迎春」和「記憶中的年味兒」主題活動,讀者紛紛參與「跳房子」「猜燈謎」「投壺」「套圈」和「年味兒打卡」等互動遊戲,重溫記憶中的年味兒。王女士和朋友一起參與跳房子遊戲,那一瞬間,她彷彿回到了兒時,「這還是小時候玩過的遊戲。」
大屏幕前,讀者們觀看著春節聯歡晚會,不時發出開心的笑聲。王女士一家四口已經是第二次來北京圖書大廈過除夕了,她說,大家在一起看春晚、吃餃子,感覺特別有年味,一家人還會在一起閱讀。「我外孫特別喜歡在圖書大廈過年,所以今年我們又來了。」
除夕夜,美好的期待在啟航。籍利平先生一邊翻看著《紅色足跡》,一邊如數家珍地盤點著自己的紅色之旅,「南湖、遵義、湘江、西柏坡、延安都去過,香山當然去過了,也是去的最多的地方。」他說,自己是個工程師,曾經因為測繪工作走過很多地方,還有一年多就要退休,「退休後,我一定重返曾經走過的地方。」籍利平還熱愛寫作,曾在《北京文學》等雜誌發表過散文,他用文字記錄曾經的過往和遇到的人,他想在新的一年,寫出更好的文章。
除夕夜,永遠的堅持更動人。72歲的裴力用超大放大鏡看著書,早已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裴力是位有著40年從醫經歷的老中醫,儘管已退休多年,但他從未放棄學習,他正在翻看焦樹德所著的《醫學實踐錄》,他說,年輕時就看過焦樹德的中醫著作。
除夕夜,溫暖的親情在傳遞。丁先生一直在默默看書,他說,北京圖書大廈開業的時候,他就來看書,二十多年來,很多週末他都會來這裡充電。對於丁先生而言,今年除夕有些非同尋常,他的媽媽因年老多病住院了。他和媽媽一起在醫院吃餃子,他分明看到媽媽眼中的開心和喜悅。離開醫院,丁先生就直奔北京圖書大廈,除夕夜到書店閱讀對於他而言,猶如一種儀式一樣,一直無法割捨。
除夕夜,感人的場面不斷。來自廣東的陳逸釗和羅創謙頭一次到北京過年,滿眼幸福,「特別親切,特別感動。」時針即將指向11點,兩個小伙子還是捨不得離開,他們在書架前精心挑選圖書,靜靜地閱讀著。(路艷霞)

北京烤鴨銅鍋涮肉列入必食清單
老字號迎來「開門紅」
龍年第一天,北京多家餐館迎來「開門紅」。不少遊客專程從外地來北京過年,北京烤鴨、銅鍋涮肉都被列入遊客「必食清單」,全聚德、南門涮肉、萃華樓等知名餐館一派熱火朝天的氛圍。
大年初一傍晚,全聚德烤鴨店和平門店大廳裡有幾十人正等候就餐。「來北京嘛,當然要嘗嘗這脆皮嫩肉的北京烤鴨。」一位專程從廣東來北京過年的遊客說。


一些遊客更是拖著行李箱就直奔門店。「我們時間比較趕,後天就回去了,今天一落地就特意趕到這裡吃烤鴨。」一位來自廣西的遊客說。
門店大堂裡熱鬧非凡,盛世牡丹烤鴨、精品烤鴨、芥末鴨掌等招牌菜幾乎桌桌必點,除了堂食,門店還提供烤鴨禮盒,也是按照「盛世牡丹」形狀手工片制,還搭配卷餅和甜面醬,引來遊客爭相購買。
在社交平台的北京美食推薦榜單上,銅鍋涮肉赫然在列。金色銅鍋裡一團團沸騰的熱氣升起,夾起一塊肥瘦適宜、鮮嫩誘人的羊肉在清水鍋裡稍稍涮動,再蘸上北京特色麻醬,是品嚐銅鍋涮肉的標誌性動作。南門涮肉等知名涮肉館,也成為來京遊客就餐的首選地之一。
在南門涮肉後海店,不少來京過年的遊客表示,味道不錯,就是排隊時間較長。從吉林前來北京過年的一名遊客取號後發現前面還有140多桌,「我是看網上推薦的南門涮肉,來北京過年遊玩,就來嘗嘗。」另一位食客表示,排隊3小時就為了吃這個味道。
主營京菜的老字號萃華樓同樣十分火爆,除了外地遊客慕名來嘗鮮,也有不少本地食客把年夜飯選在這兒吃。大年三十當天中午和晚上,餐館都翻了一次台,外賣訂單也不少。「除夕當天營業額幾乎是平時的兩倍,初一初二也增長近一倍。」萃華樓總經理王培欣說。
此外,華天老字號也大幅增長,其中同和居月壇店增長近70%,馬凱餐廳和惠豐酒家都增長40%左右。(楊天悅 葉慧燕/文 劉平/攝)

好玩 什剎海普及冰上老遊戲
伴隨著什剎海冰場開放,來滑冰的人越來越多。除了滑冰,老北京還有很多傳統冰上項目。2024年什剎海街道第十屆冰雪體育文化節暨什剎海傳統冰雪項目嘉年華日前開幕,冰蹴球、冰捶丸、冰木射、冰龍舟等冰上老遊戲紛紛亮相。


「各隊注意!預備,開始!」隨著裁判員一聲令下,兩艘龍舟衝出起始線,在什剎海冰面上飛速滑行,奮力衝向終點。現場鼓掌聲、加油聲接連不斷,大家盡情享受著冰雪項目帶來的魅力和歡樂。
「直接往得分區踢。」「還是先把擋路的球清一下吧。」冰面上,兩支隊伍展開了冰蹴球比賽,在一塊長方形的冰面上,分別瞄準中央得分區,踢「球」取分。


「冰蹴球的規則和冰壺比賽有點像,不過我們是踢,冰壺是投。」一位選手說。資料顯示,冰蹴球起源於清代,兼具個人技巧、團隊策略,身體對抗較少,易於普及、推廣。2021年底,為推廣冰雪運動,什剎海街道發佈了「冰雪十三絕」,其中就涵蓋冰蹴球。


「從2015年開始,街道連續十年開展冰雪體育文化節,冰蹴球、冰捶丸、冰車等一系列傳統冰雪項目,這些運動已經為人所知,逐步普及。」什剎海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據瞭解,今年的什剎海冰雪體育文化節設置社區組和單位組兩個組別,共計400名選手參加活動。安排冰龍舟、冰蹴球、冰木射、冰捶丸、冰陀螺、冰上騎射、投雪球、冰車障礙賽八項活動內容,上手容易、安全性高、趣味性強。
「希望借此機會充分調動全民健身積極性,將具有什剎海特色的傳統冰雪項目傳承下去,鞏固提高群眾冰雪運動人口。」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什剎海街道將繼續引導市民積極參加冬季健身,營造良好社會冰雪運動氛圍,打造什剎海地區的特色體育名片。(張驁/文 方非/攝)

新春景觀暖亮西城
什剎海百米游龍火出圈
春節假期,有一條「龍」火出圈了!位於什剎海荷花市場的「蛟龍出海」,在傳統綵燈藝術和現代科技光效的配合下,飛舞而出,強力吸睛!
「天吶,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一條龍!」晚上8點的荷花市場門前人潮湧動,他們都是奔著眼前的這條超級游龍來的。

春節期間,設置在什剎海荷花市場的「蛟龍出海」主題景觀點亮什剎海畔。該景觀採用傳統綵燈藝術+現代科技光效,打造出長約202米的超級游龍,地面水墨雲龍游弋在遊客之中,與空中飛龍渾然一體。

沿著什剎海騰飛的這條游龍,仰首升騰,頗顯巨龍的霸氣、威猛之勢。龍嘴和龍身暗藏燈光,龍眼緩緩開合,栩栩如生,極具動態效果。整條游龍起於荷花市場,止於商業街尾端,形成一處超級景觀。游龍總長約202米,人們可以行走在游龍之下,與龍親近。
「真好看,媽媽快幫我照一張!」9歲的朵朵穿著鮮艷的紅色馬面裙,在游龍前擺出了優美的舞姿。朵朵媽媽說,她們就住在附近,聽說家門口有條「龍」,飯後就出來看看,沒想到真的很震撼。
超級游龍的龍首正好在荷花市場牌樓旁,龍首之下成為拍照打卡聚集地,大伙紛紛和龍首合影。


沿著龍身往荷花市場走,旁邊就是什剎海,沿水邊設置的舞檯燈如水浪翻捲,飛龍猶如漂浮在水浪之上,動感十足。
在兩隻巨大的龍爪下,不少孩子坐在爸爸的肩膀上,觸摸著龍爪拍下照片,臉上的笑容歡樂喜慶。還有年輕人商量著用手比劃出龍爪的模樣,一起拍下一張搞笑照片。
在游龍之下前行,身邊會聽到全國各地的方言,除了北京話,還有吳儂軟語、西南方言,以及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的方言。
人群中,也有不少外國面孔。黑色絡腮鬍,讓來自巴基斯坦的Bilal有些搶鏡。在北京語言大學就讀的他,今年第一次在北京過春節,他和同學胡勁草相約出來感受北京的年味兒。「我很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今年又正好是龍年,這條游龍太特別了!」Bilal的中文很流利,他在北京和人交流完全無障礙。
火出圈的「蛟龍出海」僅僅是北京春節景觀佈置中的一景,市民家門口「口袋公園」裡佈置的「小而美」的景觀,也為春節增添了不少節日情調。平安大街上的三個口袋公園就各有景致:平安裡的口袋公園,枝頭掛滿燈籠,草地裡佈滿「錦鯉」;福壽裡的口袋公園,樹枝上掛滿鳥籠,融入趣味創意的同時還原了老北京的年味兒;龍頭井口袋公園則強調場景化,展現了滿滿的傳統京味兒。
(駱倩雯/文 方非/攝)

廠甸廟會文化味十足
「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甲辰龍年大年初一,京城各處都是趕會的市民,有的攜家帶口、有的約上三五好友,在農曆新年的第一天來到京城久負盛名的廟會現場,體驗那熱氣騰騰的年味。
西城區廠甸廟會充分突出「文市」特點,以「漫步古都中軸,共賞百年廠甸」為主題,於正月初一至初五在琉璃廠東西街舉辦。

大年初一廠甸廟會熱鬧非凡。

今年的廠甸廟會推出了三大主題活動板塊,包括「妙游·城市『書』房」「遇見·宣南名士」「雅游·非遺展覽」。
其中,「妙游·城市『書』房」之「舊書新知」書市,於正月初一至初五在中國書店琉璃廠店重張,萬餘種古舊圖書在中國書店展賣,圖書種類涵蓋北京史主題、中外文學主題、歷史資料主題、中醫保健等。
「遇見·宣南名士」通過琉璃廠東西街的沉浸式演出《盛世如你所願》,邀請「宣南往士」、京劇名家、非遺傳承人三大文化群體,在主活動街區扮演曾在宣南地區生活過的歷史名人志士,以街區沉浸式快閃獨幕劇的形式,營造文士先賢回歸東西琉璃廠、與市民朋友同游廠甸廟會的景象。
「雅游·非遺展覽」以「百年廠甸」歷史文化展、「賞年畫,過大年」年畫展兩大展覽,讓觀眾深入體驗百年廠甸的傳統文化魅力。
此外,本屆廟會還推出了「廠甸研選」新春好禮系列文創。榮寶齋、中國書店、一得閣、戴月軒等老字號都帶來了具有各自特點的文創產品。(張驁/文 孫立君/攝)

白雲觀山門前排隊摸石猴祈安康
春節期間,白雲觀門前人流湧動,摸石猴、打金錢眼,盼望著新的一年健康平安的市民遊客排起長隊。
7時許,白雲觀大門前,彩旗飛舞。廣場四周大紅燈籠高高掛,從四面八方趕來祈福和摸石猴的市民和遊客越來越多。


「摸完就走,南門進,北門出,謝謝配合……」在山門的石猴邊,廣播不斷提醒著。排起了長隊的市民遊客一邊等待著摸石猴,一邊互道著「新春快樂」,一片喜氣洋洋。
「今天是大年初五,是摸石猴的日子。七點開門,門前已排滿了人。其中,還有不少是年輕人和外地遊客,都是奔著摸石猴來的,祈盼著平安和健康。」一位工作人員說。
「前來祈福,新的一年大家能健康平安。」排在隊中的陳女士說,「小時候家裡老人帶著年年來,早就成家裡過年的一個環節。」
摸完石猴進到山門裡,白雲觀最熱鬧的要數打金錢和十二生肖牆了。窩風橋畔擠滿了打金錢眼的人。「我中了!」歡呼聲此起彼伏,打金錢的叮噹聲就沒間斷過。
在元辰殿前的十二生肖牆,是白雲觀另一個熱鬧的地方,人們在這裡摸生肖祈平安。「大年初五,再為新年討了個好綵頭,這趟圓滿了。」一位市民喜笑顏開地說。(黃品超/文並攝)

還原賈府點戲等紅樓經典
和「元春」一起回娘家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在北京大觀園廟會現場,遊園的市民和「元春」一起回到娘家,與「賈母」「寶玉」「黛玉」等一眾娘家人共慶新春,體驗《紅樓夢》中的傳統中國年。
上午9時30分,「省親」隊伍緩緩走上省親別墅大舞台。一對對「宮娥」「女史」掌著龍鳳扇,顯出「皇妃」儀仗的大氣。頭戴鳳冠、身著霞帔、滿頭珠翠、顧盼神飛的正是回娘家的「元春」。
只見她在簇擁中緩步上台,接受早已等候多時的「賈母」「寶玉」「鳳姐」「黛玉」的禮拜,並和他們共敘親情,享受難得的團聚。


「這是大觀園的特色,很好地還原了《紅樓夢》原著,我很早就想帶著孩子來看看了。」家住西城的趙女士說。她表示,自己是《紅樓夢》愛好者,希望藉著過年逛廟會的機會,讓孩子在熱鬧之餘,瞭解名著,激發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像趙女士一樣奔著紅樓特色而來的遊客不在少數。今年廟會期間,除保留曲目「元妃省親」外,大觀園還為遊客帶來了「賈府戲班」,再現紅樓夢中人點戲場景,包括京劇、雜技、紅樓人物互動等綜藝演出。初五當天,寶玉黛玉「木石前盟」演出以「多重戲」呈現多元舞台演出。
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廟會,北京大觀園聯合正定榮國府、廊坊市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設置廟會文創市集,包括紅樓文創產品展覽及銷售,打卡集章體驗等活動。在省親別墅內,舉辦了「中軸西望 年味非遺」市集,充分展示中軸線的悠久歷史和非遺文化。
春節廟會期間,大觀園還製作了內容豐富,通俗有趣的燈謎,為遊客遊園增添趣味性、知識性和互動性。(張驁/文 方非/攝)

西城白紙坊16戶居民新年搬新家

西城區白紙坊街道日前完成轄區內右安後巷7號院全部16戶居民的騰退簽約工作,簽約率達100%,並已全部完成周轉。
右安後巷7號是平房區與簡易樓混合的院落,建成於上世紀50年代,兩層樓共有承租居民16戶,建築面積489.51平方米。由於沒有獨立衛生間和廚房,居民大多只能用電磁爐或煤氣罐在樓道內做飯,樓道內電線凌亂。
「居民們一直盼著改善居住條件,希望能踏踏實實過日子。」白紙坊街道相關負責人說。為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去年5月,在前期摸底、多數居民同意的基礎上,社區牽頭召開議事協商會。經過反覆講解、溝通,共有15戶居民同意,僅有一戶存在困難。
「任何一戶的困難都不能含糊,會後我們組織專班,入戶瞭解情況,幫居民想辦法。」白紙坊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汪迪尼說。
原來,該戶居民因父母離異,導致父女二人關係疏遠,多年不曾來往。父親是承租人,女兒是實際居住者,雙方溝通不暢為後續搬家、騰房帶來難題。街道積極聯絡承租人,確定騰退意願,再與其女兒及前妻進行溝通,組織相關部門提供法律援助,終於讓父女倆坐在一起,簽署了騰退協議。「一家人的誤會解開了,老房子的問題也解決了。」汪迪尼說。
老樓將如何「新生」,街道已有了計劃。汪迪尼介紹,騰退的空間將建設立體停車樓,用以解決附近居民的停車難。(張驁 王娜)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