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列入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min read

【本報綜合報導】說到黃河上面的羊皮筏子,很多人是沒有見過但是從課本讀過,它的歷史悠久,據傳,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有老百姓使用羊皮筏子。在2009年,羊皮筏子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羊皮筏子製作技藝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羊皮筏子製作技藝
羊皮筏子的製作很簡單,說起來就是四個字「縫革為囊」,就是把羊皮或者牛皮揉搓曬乾之後,縫合起來,裏面打入空氣,就成了一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氣囊,就像現在的氣球。
羊皮筏子由皮囊和排架組成,十幾隻皮囊交錯固定在排架上,載重可達一噸。
皮囊製作,包括選羊、剝皮、發酵、去毛、紮製、吹氣和晾曬等多道工序。通常選取4年以上的肥壯公山羊,剔除頭部和四肢,從後腿至尾部開口,手剝、拳捶,囫圇個兒褪下整張皮。

 

能實際在黃河體驗乘坐羊皮筏子台港澳學生很興奮。(蔡叔涓攝)

因為羊皮筏子是浮於水上,所以製作時對密閉性要求極高,原皮需先後灌入食鹽水、香油,除臭的同時,還軟化皮質、堵塞毛孔。新手剝皮少說得三五個小時,劃破皮更是常有的事。
羊皮筏子驚人的運輸能力離不開紮實的排架做支撐,排架由橫桿、壓桿、排梆、手划槳組成,把幾個囊並排捆紮起來,上面在捆上木頭,一個羊皮筏就做成了。木頭選用黃河岸邊柔韌性好、耐浸泡的柳木,排梆打眼要一大一小、交錯而成,眼細不牢固、眼粗梆易折。

羊皮筏子現在是熱門旅遊體驗項目。

一個羊皮筏一般用九個或十個皮囊,別小看羊皮筏製作簡單,這種工具取材方便,製作簡單,結實耐用,可以作為渡船,也可以用以運輸物資,是寧夏及黃河岸邊老百姓的重要工具。
但是,隨著時代快速進步,現代化的橋樑一座座跨河大橋建成,人們已很少用羊皮筏子擺渡了。羊皮筏子,逐漸從渡人載物,變成了時尚的旅遊體驗,旅遊業興起,羊皮筏子又興盛起來。

賀蘭石硯深受喜愛。

賀蘭硯製作技藝
賀蘭石,又稱吉祥石、碧紫石,為寧夏五寶之首,被譽為寧夏的「藍寶」,產於賀蘭山,質地細密、剛柔相宜、紫綠相間,是大自然經過數億年而形成的「精靈」。用其雕刻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不乾不臭、護毫等特點,雅趣天成。

賀蘭硯製作技藝是寧夏非遺文化技藝傳承之一。

植根於寧夏鄉土文化的賀蘭山石硯,是中華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據說,早在13億年前,賀蘭石就已經形成了。它天賦異彩,自然形成「深紫」、「碧綠」兩色,古雅清逸,丰姿俊美。賀蘭硯的雅稱為「碧紫硯」,工匠依照其雅趣天然的神態精心雕飾,使其具有似雲、似月、似水、似山的精美圖案,自古便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說。

賀蘭石硯有天然深紫色和豆綠兩色。

賀蘭石呈天然深紫色和豆綠兩色,該石天生麗質,自然形成深紫、淺綠兩種顏色,稱作紫底、綠彩;紫、綠兩色相輝映,如同晶瑩的翡翠放在紫色的絲絨上一般,格外高雅清秀。賀蘭山石中偶爾也會出現石眼、玉帶、銀線、眉子、雲紋等,則是名貴之品。有的還有玉帶、雲紋、眉子、銀線、石眼等,雕成石硯不吸水,易發墨,不損耗,加蓋後硯內餘墨可保持數日不幹、不臭,是雕刻石硯的上好材料。

賀蘭石硯易雕刻又墨色溫潤。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