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須優先抵抗通膨 致力於維持物價穩定

1 min read

【記者范姜豪/台中報導】嶺東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兼副校長楊永列博士指出,通膨(inflation)指的是「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期間內,持續以相當的幅度上漲」或是「等值的貨幣,其購買力持續性的下滑」。因此,物價須具有普遍、持續與顯著上漲等特點,才稱為有通膨的現象。新冠疫情造成全球運費大漲,國際油價強彈,加上塞港效應,原物料和晶片全面漲價,導致成本與薪資推動的輸入型通膨發酵。

經濟學者大多認為,最能夠用來衡量通膨的一般物價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而對央行而言,更具政策涵義的是不含蔬果及能源價格等短期波動較大項目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蔬果、民生物資近期漲幅較大,但觀察扣除蔬果、能源後的Core CPI,2021年前10月平均僅1.26%,因此一旦供應鏈恢復常態,物價漲勢可望趨緩,另外全球貨幣政策將走向緊縮,對通膨也有抑制效果。

通膨會傷害貨幣購買力,對固定收入或弱勢族群等衝擊較深,央行須優先抵抗通膨、致力於維持物價穩定,以維護民眾的購買力,並降低民眾對於相對價格與未來物價水準的不確定性,做出適當的經濟決策,這樣也有助於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提升經濟效率,進而促進可持續成長。

央行為防止美元走強所帶動的資金出走潮,可能也要跟進調整基準利率。不過國內經濟呈現不平衡復甦,一旦利率走升、借貸成本變高,對於弱勢產業和背負房貸的民眾來說,將形成不小壓力。此時採取貨幣緊縮升息政策,來因應這種可能的短期國際現象,效果是有限的。升息有可能無法解決輸入性通膨引起成本面物價上漲,反而因為貿然升息,抑制企業借貸投資,不利經濟發展。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