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手機變學童腦力殺手! 議員籲效法美國「手機袋」政策

【記者官達里/台中報導】教育部原訂今年新學期9月實施的校園手機使用原則草案暫緩,市議員陳俞融等今(22)日在議會質詢時指出,台中市各級學校手機管理方式呈現「一市多制」的混亂現況,共有「自行保管,僅下課使用」、「集中保管,放學發回」、「禁止攜帶行動載具」、「集中保管,僅下課使用」等四種方式。在這段中央政策過渡期,台中更應提早因應,市府不應放任各校「自求多福」,應立即針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國中小學生,研擬統一且明確的管理指引,避免打模糊仗,讓基層教師與家長無所適從。

陳俞融指出,根據市府統計資料,台中市各校手機管理模式存在巨大差異,尤其在國小階段最為混亂。高達67%的國小採「學生自行保管,僅下課使用」,但同時卻有25%的國小是「禁止攜帶行動載具」。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凸顯了市府缺乏統一標準,讓家長與學生在不同學校間感到無比困惑。

陳俞融提出,其他國家已有成功統一保管手機案例。美國華盛頓州公立國小實施「手機袋保管政策」(Phone Pouch Policy),學生一入校門就把手機放入個人專屬磁力鎖袋,由老師統一保管;放學時統一解鎖。實施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表現平均提升 65%、違規與霸凌事件下降 74%,陳俞融表示,可以保障聯絡需求,有效減少干擾,是可行且成功的範例。

教育局長蔣偉民表示,一種學校採取一種模式較好,各種規範相互矛盾,教育局會去調整。國中國小根據教育部規定,有全校、各班集中保管,是一種趨勢,方法會參考「手機袋個別保管」來研擬政策。

蔣局長更說,集中保管不能讓孩子來保管,賠償損害的責任無法釐清,應該由學校行政單位來負責保管。

陳俞融則說,反觀台中的國中,則有高達83%的學校採行「集中保管,放學發回」的管理模式,顯示在國中階段,集中管理已是教育現場的主流共識。陳俞融質疑,既然國中端已有高度共識,為何市府不能以此為基礎,為規範強度應更一致的國中小學,訂定出清晰的指導原則?

陳俞融表示,政策的模糊與不一,已直接導致校園內的衝突與陳情。資料顯示,近三年來因「學生手機使用」引發的相關陳情案計有34件,爭議類型主要為「是否統一保管的疑慮(18件)」以及「學生個人使用需求與規範的差異(16件)」。這些案件證明,市府的放任已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與困擾。

陳俞融更指出,113學年度統計,全市國中小及高中,學生違反手機管理規定的件數,合計高達 1842件。其中,高中佔了1021件,國中786件,而管理最混亂的國小也有35件。當一個學年竟有近兩千件的違規事件時,市府還能說現行的管理方式沒有問題嗎?

陳俞融說,學校面對這些違規,最主要的處理方式是「暫時保管」(26%)、「通知家長」(25%)及「口頭提醒」(23%),真正依校規懲處的比例僅有10%。這顯示第一線的教師們,在缺乏明確授權與統一規範下,往往只能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消極措施,難以真正建立秩序。

陳俞融批評,面對教育部暫緩實施新草案,市府僅回覆將「持續督導」、「適時向教育部反映」,態度消極。陳俞融要求市府應先行,不能坐等中央,立即採取行動,儘速研擬《台中市校園行動載具使用指導原則》或台中校園手機管理自治條例,參考多數本市國中已採行的「集中保管」模式,為國中、國小制定一套清晰、可執行的統一規範。

陳淑華強調,在數位時代,引導國中小學生建立正確的3C使用觀念至關重要。市府不應將責任丟給個別學校,必須扛起責任,終結當前的管理亂象,給予教育現場一個真正能依循的方向。

市議員陳雅惠批評市府推動「智慧校園」卻連手機管理都沒統一標準,造成各校亂象叢生。她要求教育局儘速制定全市一致規範,兼顧學生學習權與隱私權,維護校園秩序。

市議員張芬郁表示,有效管理學童在校使用手機,也可避免手機成癮,建議教育局和學校透過心理師等專業單位擬出一致的執行方法,以免因「比較」造成師長困擾而難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