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張俊明

晶片洩密案背後科技安全的警訊

台積電的三名工程師因涉嫌洩露2奈米製程技術,遭檢調單位依違反《國家機密保護法》與《營業秘密法》逮捕,這起事件震驚了產業界與輿論。它不僅暴露了企業的誠信問題,更敲響了台灣在科技安全與國家戰略層面的警鐘。在當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台灣依賴半導體產業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但若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這一「科技護國神話」將變得脆弱,無法持久。

台積電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同時也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2奈米製程技術更是全球競爭的前沿,一旦該核心技術外洩,不僅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力,也可能動搖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領導地位。根據檢方的說法,涉案的三名員工在離職後,涉嫌將研發資料複製和蒐集,疑似有意將這些技術帶往他處尋求更高職位。這一事件突顯出台灣在高科技人才流動及研發資產保護方面的風險,尤其在現行制度下,風險評估仍存在明顯漏洞。

從制度層面來看,台灣雖然擁有《營業秘密法》與《國家安全法》來應對這類問題,但對於技術研發中尚未上市的知識資產或尚未申請專利的資料,司法上的舉證仍然困難。這使得企業即使投入大量資源構建技術壁壘,也難以有效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與關鍵技術。此外,若企業與國安部門之間缺乏跨部會的合作機制,則無法形成有效的技術防護網,從而使得相關技術容易遭受外部威脅。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並非首次發生類似事件。近年來,中國企業透過第三地設立據點、高薪挖角台灣工程師,甚至設立空殼公司進行資料蒐集的案例層出不窮。根據2023年行政院科技會報的資料,台灣在過去三年內,因中國挖角而導致的科技流失風險,已成為各政府部門共同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在半導體、光電、航太及資安等領域。這場技術間諜戰,表面上看似企業層面的商業行為,實際上早已上升至國家安全層級。

與此相比,歐美國家在國家安全與技術保護方面的措施更為積極。美國司法部設有專門單位調查經濟間諜案件,對於涉及中共背景的技術竊密案,採取高度的國安調查標準。以色列的軍工與半導體產業則由軍方與情報部門協作設立防諜單位,並定期訓練關鍵研發人員,進行安全審查。如果台灣依舊將科技洩密視為個案事件,而非制度性風險,將可能錯失有效的防範時機。

企業自身也無法置身事外。在快速擴展與全球布局的同時,內部控管和人員管理往往被視為成本負擔,而非關鍵資產。從此次台積電的案件來看,涉案者並非新進員工,也非低階技術人員。如果在他們在職期間,企業未能發現任何異常,顯示出台積電的資訊保護機制和通報系統存在嚴重缺陷。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層級的資安防護,並建立跨部門、跨層級的監督與風險預警系統,否則即便防護措施再強,也無法防範來自內部的威脅。

這起洩密事件,或許只是潛在風險中的冰山一角,但它已經足夠提醒我們:台灣不僅需要成為科技大國,更應該成為科技安全的強國。建議教育部與科技部應將科技倫理納入高等教育與職前訓練課程,讓未來的工程技術人員明白,他們所掌握的,不僅是數據和技術,更是國家競爭力的命脈。只有當制度、法制、文化與倫理相互協同運行時,台灣才能穩固在全球科技戰略中的高地,並避免在未來的風暴中,成為被突破的弱點。